三星半吧,看着一色的五星让我疑惑。
首先,就人格分裂方面的电影,它的故事性和悬疑性比“致命ID”差了不是一点两点,甚至不如“机械师”。
其次,内含方面,很多人说本片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嗯,怎么说呢,也对吧,不过我要是二十岁之前或二十五岁之前,可能也会给片子五星。但现在我明白,探讨人生意义的人都是有吃有喝生命无忧、闲的抓耳挠腮的。有一部国产片叫“敦煌”,这方面拍的比它好,那个整天想着活着意义的书生,最后唯一的想法是活着回家,生活会让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想这个人类最大也最无聊的问题的。
“用别人的痛苦甚至用自己肉体上的痛苦去刺激麻木的灵魂来感觉你还是活着的”这也许本片要讲的一个问题吧。拜托--,生活已经够刺激了。已经让你痛苦万分,已经让你精疲力竭了。无聊到什么程度的人才会这样呢?
最后,到是片子里的那句“no fear no distractions”给人以深思,抛开一切恐惧,做你想做的。因为这句话,我多给半星。因为恐惧和贪婪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That old saying, how you always hurt the one you love? Well,it works both ways.」
「With insomnia, nothing's real. Everything's far away. Everyting's a copy of a copy of a copy.」
「Lost in oblivion, dark and silent and complete. I found freedom. Losing all hope was freedom.」
「I wasn't really dying. I wasn't host to cancer or parasites. I was the warm little center that the life of this world crowded around.」
「Every evening I died, and every evening I was born again. Resurrected.」
「Marla, the big tourist. Her lie reflected my lie. Suddenly, I felt nothing. I couldn't cry, so once again I couldn't sleep.」
「When you have insomnia, you're never really asleep and you're never really awake.」
「If I did have a tumor. I'd name it Marla. Marla, the little scratch on the roof of your mouth that would heal if only you could stop tonguing it, but you can't.」
22:40 2013-3-24
Fight Club
抛开所有希望就是自由==自由来自于自信,而自信则来自于自律
迄今为止 ,在我看过的近千部电影里,唯一我能背下大多台词和细节的电影,就只有《Fight Club-搏击俱乐部》了,认识爱德华.诺顿是从《Fight Club》开始,认识自我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
做不了孙子的人,一辈子都当不了“爷们”,可大多数人都在当成爷的路上都容易陷入“装爷”的惯性漩涡,继而半身不遂。
特别是在学好数理化,不如认干爸爸的中国现实社会中,所以没有好爹的孩子都在赶当爷们的路上了。你看我们中国,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学生不能输在分数线上,女人不能输在胸线上,男人不能输在事业线上。
然而我们都迷失在当爷们的路上,我们都生活在装孙子的阴影里,就像是《Fight Club》里的杰克这样的孙子一样,一个为着所谓美好生活而碌碌无为的小白领,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继而患上了严重的失眠。后来当他遇到了泰勒和他生活在一起以后,他的生活才开始充满了热血和激情,他终于明白了,我们不再需要查看宜家家居目录而寻找刺激
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影片是不会被中国人拍出来,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底蕴深厚,对于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在国外永恒的哲学问题,我们早就不屑一顾,因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统思想已然把一切都做了合理而又勿庸质疑的解释,无论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还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者说书人口中的“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都为个人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整齐划一的标准,那就是——“事君”。“事君”的思想是孔圣人反复陈述的观点,也是极受统治者欢迎并不断强化的“人生准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古圣先贤的话都是亘古的真理,一代代小民的头脑只是用来服从,不必有思考的功能,否则脑袋就有可能搬家。面对如此系统的人生规划和深厚的文化理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思考什么“存在的意义”?还需要追求什么个性?我们要做的只是认认真真的装孙子。
不过时代的发展超出了我们圣贤的控制范围,曾经无比辉煌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被PK掉了,出了局
《搏击俱乐部》的主人公,是某个生活在“微软星系”、“星巴克星球”中的丧男白领,早在故事开始前很久便已经饱受失眠症的困扰,过得像具行尸走肉。他被牢牢地禁锢在狭小拥挤的办公隔间中,终日忙于将血淋淋的尸体化作冷冰冰的数据,以严谨、科学、专业并麻木的态度谈论刚刚逝去的生命,成为了一颗名副其实的螺丝钉——他那些业务专精的同事们,以及许许多多的其他人,都遵循着相同的生命轨迹:活着的时候是器物,死了以后是账目,为了别人的眼光和自己并不真的需要的东西操劳终日,“我是杰克的脊髓,我是吉尔的乳头”。
由于不知道也不知道要找到生活的意义,他看到商品广告就忍不住想要遵从,因为它们的指示清晰明了,用不着他自己思考。他不关心贫穷与谋杀案,只在乎名人杂志、五百个频道的大电视,买、买、买,终于得以在优质家具的团团包围下独自吃罐头——实在是丧得可以了:既没有姑娘,也没有真朋友,家里变成一片灰烬后,唯一可供怀念的是他那“高级的音响,漂亮的衣橱”;商品并非为了他的需要而生产,反而是他为了商品的消费而存在。
1999年度佳片,看懂搏击俱乐部的三条线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233s.com/movie-id1484.html